社会学概论 三、社会网络分析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方法和理论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关系及其结构分析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这种分析有助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结构 和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抓住了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本质属性——社会单位间关系的模式,并 形成了许多基本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通过研究网络关系的数量、密度、方向、强度等方面, 以揭示社会网络的特征与功能。网络中的关系数量包括网 络中所有结点之间真实或潜在的关系。网络中个人间关联的程度称为网络密度。网络内任何两个人之间存在关系的数目称为网 络可接触性。密度越高,可接触性就越高,个体拥有的关系范围越广。网络中人们之间联系的强弱程度称为网络强度。资源在 网络中流动的方向和顺序称为网络方向,通过分析关系或资源的流动是单向还是双向的,可以理解网络中的联系是如何构建和 维持的。 传统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网络分析更关注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联系,强调从“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和 社会结构,这种更具动态的视角,为分析社会系统的内在运转过程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社会网络的具体方法很多,如图 示法、矩阵法、位置确定法以及各种统计方法等① 社会网络分析试图将经验与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很多具体问题进行有效测量和解,从而形成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例如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tter)提出的“嵌入理论”,强调杜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认为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 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内容与形式。他还提出 “弱关系优势”理论, 认为强关系是群体内部的连接纽带,而弱关系则是群体之间的连接纽带,群体内部由于其成员身份地位的相同性,导致信息重叠; 而由弱关系联系的不同群体则掌握着不同信息,因此弱关系起着更加有效的传递信息作用。② 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认为,不管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才是寻找工作和职位升迁的关键。社会资源 嵌入社会网络中,可以通过关系网络摄取。弱关系能够将不同等级拥有不同资源的人联系在一起,不仅信息的沟通离不开它, 资源交换也是通过它进行的,因此弱关系是摄取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③ 伯特(Ronald Burt)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运作以及升迁过程,认为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 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 空洞。存在结构洞时,处于连接两者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第三者会尽力保持结构洞的存在 ,从而使另外两者高度依赖于自己的活动,所以,网络可以帮助人控制局势,提高讨价还价的地位。④ ①参见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29—642 ②参见[美]马克•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和《弱连带的优势》,《镶 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科 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一37、67—97页。 ③参见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④参见[美]罗纳德•伯特:《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8页„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缺陷 社会网络分析借助其技术化手段和对许多现实问题的精确测量和解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种分析也存在诸多缺陷。首先, 网络分析致力于发展一种描述社会结构的精致技术,使得能够理解和使用这种技术的人越来越少,网络分析成了很小的一个研 究群体内部的对话。①其次,网络分析的方法论决定了他在收集资料等方面过多涉及关系网络的“联络性”,而没有考虑到各 种“孤立点”,而且它也不能保证可以找到所有的有联络的行动者。因此,网络分析难以全面地把握社会网络的全貌。再次, 网络分析过于关注网络的结构模型并对其做静态描述,而忽视网络主体的动机等方面,缺乏动态分析,因而难以深入分析网络 建构、关系维持与资源动员等网络现象。最后,大多数网络分析致力于个体行动的网络嵌入性,而忽视社会网络本身的嵌入性 。网络本身也嵌入在制度、政治、文化等架构之中,文化规范、制度和社会期望都影响着个人的网络建构行动 此外,网络分析过于注重网络的形式,忽视对网络内容和性质的分析;而且,多数网络研究者都过于强调社会网络的功利性效 用,视社会网络为手段,而忽略社会网络为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如建立身份认同和获得生存意义等)而存在的方面,忽视网 络的社会、政治、文化及其自身的目的性。